东莞第一资源:人才超级引擎助推创新创造

网络 刘斌 2019-05-30 15:20  阅读量:17156   

  今日东莞的第一资源:

  人才超级引擎助推创新创造

东莞第一资源:人才超级引擎助推创新创造

高训中心数控竞赛选手实操 受访者供图

东莞第一资源:人才超级引擎助推创新创造

  建在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6% 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摄

东莞第一资源:人才超级引擎助推创新创造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统 筹:林兆均 王红虹

  执 行: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 李国辉 实习生 韩羽柔 刘婷婷

  瞄准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东莞正强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广纳海内外英才。东莞渴望人才,也能成就人才。不远的未来,人们漫步松山湖高新区,或将随时“邂逅”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科学家

  “到东莞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选择!”这几年,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赵毅工作越发忙碌,来自全国、全球的众多技能人才、研发人才的涌入,成了这个人社系统“老兵”的“甜蜜负担”。

  一组强有力的数据显示:2018年,东莞的人才入户(含随迁)人数达15.2万,几乎等于前五年之和。东莞人才总量超过173万,高层次人才就占了11.5万。

  对这些不断刷新历史峰值的数据,来莞工作多年的赵毅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东莞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东莞渴望人才,也能成就人才。”

  而众多人才“用脚投票”的背后,正是这座城市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的“突围战”: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支撑起东莞传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世界工厂”的奇迹;如今,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东莞,正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着越来越多人才到东莞工作,并将其转化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记者手记

  人才“质”“量”塑造

  “东莞制造”未来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鲜活样本,也是改革开放生动而精彩的缩影。

  改革开放之初,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支撑起东莞传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东莞一笔独特的“财富”;随着智能机器时代来临,流水线减少了对普工的依赖,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却在不断提升;如今,这一趋势在加快振兴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行动中更为明显,可以说,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关乎东莞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事实上,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人才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城市构建“产业链”需要“人才链”,人才的“质”和“量”将直接塑造“东莞制造”的未来。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招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莞创新创业,并非只是口号,更是有实实在在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吸引人才“用脚投票”。但我们也要看到,花团锦簇下一个依然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东莞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目前市场供给中,技能人才、研发人才都非常抢手、相对短缺,这也许需要有关部门在加大引进力度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技能人才、研发人才的自主培养。

  1

  一位首席技师的“匠心”

  45岁的黄梅荣是典型的大器晚成:高中毕业后,做过电工、保洁员、鞋厂开料工、治安员,直到28岁那年看到那一则改变人生轨迹的招生信息。

  “那是东莞技师学院短期培训班的招生信息,经过打听,觉得模具制造、设计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职业。”2002年6月,黄梅荣辞去治安队的工作,踏进了为期45天的短期培训班,决心为自己的未来拼一把。

#p#分页标题#e#

  没有其他退路的黄梅荣,一门心思钻到了模具制造技术当中。培训结束后,他进入东莞一家外资企业,开始接触精密模具制造,并很快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车间主管。

  在外资企业里,中国技术员的能力一开始并不被看好。他印象非常深刻,2008年,公司接到一款限量版汽车配件的订单,但当时厂里日方技术员回国了,日本高管认为中国技术员不能胜任这一订单,决定将其退回,“我主动申领了这一任务,把被子以及洗漱品搬进研发室,埋头研究了5天,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

  那时他并不知道,在他“扎根”研发室的第3天起,日方的14名高管也跟着他一同将吃住搬了进来,“他们后来告诉我,他们要向中国工人的勤奋敬业致敬。”

  东莞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智能制造的发展,对过往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2016年起,东莞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参与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也是在这一年,黄梅荣成为了首批东莞市首席技师。

  这座拥有515万名产业工人的城市正重新审视这笔独特的“财富”:按照计划,东莞将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到2020年培养500名达到省级领先水平和市级顶尖水平的“首席技师”,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素质。

  2017年,黄梅荣拒绝了企业的高薪挽留,用仅有的10万元存款和朋友开始创业,决心为国产模具技术再拼上一把。他告诉记者,公司第一年就营收300多万元,第二年增至600多万元,“今年,我们有信心突破800万元。”

  2

  一种人才实训模式的全国首创

  如何让更多产业工人像黄梅荣一样获得更有效的技能培训,是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副主任吴光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0年,原本在高校任教的吴光明有了一个新的任务:参与筹建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下称“高训中心”)——这是东莞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人才实训。

  “高技能人才实训对东莞制造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机械工程技术上深耕三十余年的吴光明深有感触,在此之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车间相差甚远,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根本不会使用一些先进设备,“学校培训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是脱轨的。”

  痛点如何解决?在高训中心的筹建过程中,吴光明和他的同事们反复研究探索着。

  2014年,高训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根据东莞产业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设置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五个实训中心,各类实训设备种类齐全,可以实现零件加工从粗加工、精加工到产品检验的全过程。

  “完全适应学员实训和企业生产要求。”他略带骄傲地告诉记者,除了开设新兴高端课程,中心还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进行“生产性实训”,真正实现学生和现代制造企业“零距离”接轨,这一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如今,这些探索都有了丰硕的成果: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莞高训中心每年实训21万人次、设备使用率达90%,居全国同类单位前列。

  吴光明的目光还看得更远。近年来,按照高训中心公益性实训模式,东莞在长安、塘厦、莞城、石碣、虎门、厚街建设6个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加强“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平台,拓展国际合作规模,“对东莞而言,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3

  一个公共图书馆般的高科实验室

  致力于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东莞,除了技能型人才,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团队选择落户于此,为这座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12年夏天,罗日辉和几名合伙人带着自主创新的技术,从上海金融中心陆家嘴来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创建了盈动高科。

#p#分页标题#e#

  不同于陆家嘴优越的办公环境,这些年轻人在松山湖遭遇了创业最初的心理落差:“早先这里连一家星巴克都没有,有时早上来到办公室,还能看到桌上挂着蜘蛛网。”

  但这些与他们决心啃的“硬骨头”相比已无足轻重——他们计划研发生产一款编码器,这是生产机器人所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罗日辉告诉记者,这一市场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客观上抬高了国内制造企业进行“机器换人”的成本,“技术决定定价权,这块硬骨头不啃,就会被人卡脖子。”

  2013年,在“千人计划”技术专家庄德津的带领下,盈动高科自主研发生产的绝对值编码器正式推向市场,在国际上引起极大震动。因其产品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一时间,国内编码器市场价格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但就在罗日辉踌躇满志对外推广这款产品时,现实迎面泼了一盆冷水。东莞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主管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企业智能数控设备每台价值数百万元,不可能为了节省一个零部件的成本,冒上整套设备出差错的风险。

  但当时的盈动高科,根本没有充裕的资金来购买相关设备,对产品在应用中的长期稳定性及可靠性进行实验。

  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对盈动高科进行“超常规扶持”:由财政出资成立了运动控制精密测量实验室,委托盈动高科运营,并向高新区内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免费服务。

  这一举动,不仅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让盈动高科有了更加强大的创新实力,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验室就像公共图书馆,免费使用,不设门槛。”罗日辉称,这实验室建设后,许多智能装备产业的人才,纷纷向松山湖聚拢过来,促使这一产业形成了更加完备的链条。

  如今,盈动高科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个企业客户,更是几乎囊括了松山湖所有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园区内任何一家编码器出现了问题,我们十分钟之内就可以赶到现场,这一模式也让我们积累了故障处理经验,促进我们对产品进一步创新。”

  4

  一座广纳英才的“超级引擎”

  盈动高科的成功,只是东莞引入创新人才团队驱动制造业发展的一个范本。事实上,随着产业转型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入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已摆在了东莞面前。

  羊城晚报记者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采访了解到,近年来,东莞努力推动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资源在松山湖聚集。

  如今,仅在松山湖就有8个国家级孵化器,15家省级孵化器,省市科研创新团队达到48个。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为龙头的科研平台,已为东莞吸引来大量高层次人才,双聘院士就有10人,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近百名。

  2018年3月,中国首个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成为继美国、日本、英国之后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

  这一项目对未来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的重要意义已毋庸多言。但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陈延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仍特别指出,中国首个散裂中子源项目落地东莞的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结束了华南地区无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历史,将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形成巨大支撑,“未来产出的众多科学成果,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东莞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未来的影响或许还需时间验证,但如今这一“超级引擎”,已经显现其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上的强大吸聚能力。

#p#分页标题#e#

  散裂中子源第一次打靶成功后,在美国做研究16年的中国科学家童欣,举家回国来到东莞。他坚定认为,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四台散裂中子源之一,中国散裂中子源,必将吸引更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带着科研项目来到东莞,突破更多高精尖的技术难题。

  围绕散裂中子源,东莞的“创新”规划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据介绍,东莞正在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并将其上升为省重大发展平台,有望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协调联动,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平台。

  不远的未来,人们漫步在环境优美的松山湖高新区,或将随时“邂逅”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科学家。

  陈延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从散裂中子源开始建设至今,这一项目已引进了近400名海内外人才,“他们不仅在这里工作,而且扎根在东莞,未来将挑起大梁。”

  “数”

  说东莞

  2018年,东莞取得人才入户资格(含随迁)15.2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的超过4成,40岁以下超过8成;目前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173万,其中高层次人才11.5万人,持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专技人才23.99万人;全市认定338名特色人才,引进省市领军人才93名。

  (《人才超级引擎助推创新创造》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