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粤桂”样本
“现在上班我就到家门口的食用菌基地干活,每月能拿4000多元(人民币,下同)工资,下班回家可照料家人和田地,存到的钱不比外出打工少。”在广东多地“漂泊”约20年后,今年3月,40岁的黄晖回到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过上心中理想的生活。
黄晖所供职的食用菌基地属于粤桂扶贫产业示范项目,由深圳市大鹏新区支援资金210万元建成。记者近日到基地走访看到,现代化的菌棚宽敞洁净,烘干房、保鲜冷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该项目负责人覃万合介绍,依靠巴马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生态品牌优势,和深圳企业成熟的技术及销售渠道,基地出产的食用菌产品品质高,直供香港市场受热捧。同时,通过“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该基地还带动77户贫困家庭脱贫。
事实上,作为粤桂扶贫协作机制中结对帮扶国定贫困县巴马的城市,深圳市与巴马的合作已步入“蜜月期”。巴马县县长蓝海州介绍,目前,双方正重点打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通过引进深圳金融团队,建设基金小镇、数字小镇,发展长寿食品、健康医养、特色医药等七大产业。如今,试验区已吸引82个项目超58亿元投资,成为中国大健康产业投资洼地。
深圳与巴马的“甜蜜”是粤桂扶贫协作成功开展的缩影,广西扶贫开发办公室帮扶协调处处长杨媚介绍,近年来,广西与广东在做实“县县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建立“乡乡、村村、村企”结对帮扶关系,成为中国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样本和典范。
在帮扶过程中,广东还注重加大教育项目资金投入,鼓励179家学校与广西173家学校签约,建立教师跟岗学习和支教机制,实现幼儿园、中小学等各类型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防止贫困现象代际相传。
2019年2月,在贫困县马山,由广东茂名市电白区援建,总投资8910万元的电白小学如期建成招生,该校每个教室装备智能黑板,配套阅览室、综合实验室、录播室等专用教室,1000多名来自贫困山区的搬迁户子女在新家门口便享受到来自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
在革命老区百色市凌云县,在深圳盐田区的帮扶下,号称“百色第一穷”的后龙村通上了水泥路。盐田区还组织企业到凌云举办专场招聘会,对后龙村成功应聘的贫困劳动力给与奖励。
“以前村里50岁以上的光棍不在少数,现在,到广东打工后,他们不仅谈吐气质有了变化,很多人还带回了女朋友。”在后龙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于洋说。
“粤桂扶贫协作正逐步从传统的单向帮扶向经贸、教育、文化等多领域合作转变,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杨媚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约有13054家广东企业到广西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实际投资额超2825.3亿元,这些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逾4.31万贫困人口脱贫。(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