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朱天珍:杏坛执守一甲子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昨晚,我又梦见了孩子们!早晨,就忍不住再来学校看看。”7月24日清晨,暑假里的浉河区吴家店镇太阳坡小学,空无一人。朱天珍却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开。
当天是朱天珍79岁的生日,也是她离开讲台后的第35天。
这本是一个平常的假期,可对朱天珍来说,却格外不同。因为她站了60年的三尺讲台,再也回不去了……
6月19日,是朱天珍的最后一堂课。那天的太阳坡村小,充满了浓浓的离别。四五岁的孩童,不惑之年的男子,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们从不同方向赶来,或坐或站,安静聆听。他们是几代人,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朱天珍的学生。
“我们全家28口人,我和妻子、4个儿子、2个儿媳、6个孙子、4个孙女、2个重孙女,20人都是朱老师的学生。大家都舍不得朱老师!”当和自己的孙子、重孙站在同一间教室,70岁的严祖祥有些激动。
在太阳坡村,像严祖祥一样,一家几代人同为朱天珍学生的,就有30多户。
“同学们,老师老了,教不动了。今天在这里给你们上完最后一节课,下学期你们就要去东校区上学了,你们要听新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话里话外,皆不舍。
朱天珍1941年6月22日出生在吴家店镇一个小山村。1960年9月,19岁的她走上了太阳坡村小的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60年。60年寒暑易节,从代课教师,到民办教师、计划内教师、公办教师,再到退休、返聘,又一次成为代课教师,朱天珍扎根在太阳坡村小,从未离开。
“20世纪60年代,教一天书,能挣10工分,相当于最棒的男劳力,别人艳羡得不得了!”忆当年,朱天珍满满的自豪。
朱天珍的回忆似乎都是甜的。只上过半年初中的她,在当时的村里是少有的文化人。但她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为了练习读写,她跑到沙滩上,以沙地为纸、树枝为笔,一遍又一遍地练。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瘦弱的她经常背着孩子徒步走几里路到其他村的教师家探讨问题。为了照看学校,她经常一个人带着孩子以校为家,黑黢黢的夜,她的心里却总有光亮。
在学生的记忆里,朱天珍“心眼好得很”“像妈妈一样”。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她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学生挨饿,“自己不吃,给学生娃吃”。当地40岁到60岁上过学的人都说,自己吃过朱老师家的饭菜。学校到鲁寨组有一条河,每到下雨,她都会守在河边,上学时一个一个抱过来,放学后再一个一个抱过去。每年冬天,她总会提前拾些干柴,遇到雨雪天气,给穿着湿衣服的孩子们取暖。看到孩子们冻得发红发裂流血的小手、脸蛋和耳朵,她还会找来舍不得吃的猪油,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抹上。低年级的孩子不会照顾自己,尿了裤子,她从不嫌弃,总是耐心地擦洗。
太阳坡,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村子大,人口多,村里一直有两所小学,东校在湾里,西校在山里。
朱天珍所在的西校,除了校长,就只有包括朱天珍在内的3位代课教师。多年来,朱天珍始终教复式班,给两个年级上课,既是班主任又是唯一的任课教师。1986年8月,朱天珍光荣入党,她更加忘我地工作。1998年,朱天珍退休后,舍不得离开孩子们,就又留了下来。返聘后,她仍要求带学前班和一年级两个班,一周满满当当35节课,年过古稀的她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五年前,朱天珍的左眼因白内障失明,但她仍然坚持为学生批改作业。
“她是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前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太阳坡村小学校长李广祥的印象里,朱天珍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清扫办公室,迎接孩子们。别人想和她分担,但总早不过她。她说她住得近,多干点没啥。假期主动看学校,学校想给她拿点护校费,她说学校经费紧张,总是拒绝。每月650元代课费,她很知足。
#p#分页标题#e#2018年10月,朱天珍感到身体极度不适,被确诊患上了罕见的“肺隐球菌病”,附带“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低钾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病情好转,但从此每个月要靠4000元的药物维持。出院后,她第一时间回到学校。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孱弱的朱天珍似乎又充满了力量……
“她退休工资不到2800元,加上代课费,都不够她治病吃药。但同事们看她带的礼物,却被一一退回。学生们送来的现金,又被她转赠给了学校。她谢绝大家对她的帮助,不愿意给别人添一点麻烦。”李广祥感慨地说。
79岁高龄,60年教龄,33年党龄,朱天珍用数字串起了她平凡的教师生涯,用坚守诠释着她不变的教育初心。在她包得严严实实的布袋里,除了教育部和社会资源保障部联合颁发给她“乡村教育三十年”等为数不多的各种证书,还有两本党费证和《中国共产党章程》,虽陈旧却格外鲜亮……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