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城乡村竞风流 ——从固始县巧练绣花之功感受乡村振兴加速度

网络 林晓舟 2019-07-29 08:46  阅读量:15113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恩烽  马依钒  李 倩

李荣海没想到,自己65岁时,还能从贫困户变身“虾老板”;村干部许义昌没想到,村民恁捧场,村里“厕所革命”几天就搞定;80多岁的许家林没想到,过去难解的养老疙瘩,现在顺顺当当解决了……

连日来,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采访组深入固始县,看乡村振兴。采访中,不管是村民,还是村干部,“没想到”是个高频词汇。

“没想到”之感,往往感叹于今昔比对之变。而变化,不仅仅是表象之变,更在于流动的精气神。在蓼城固始,一批村庄有颜值有价值,一群人互相帮衬加油干,一种文化兼糅乡愁与新风,乡村振兴时不我待。

既要“高颜值”,也要“高价值”

家住固始县郭陆滩镇66岁的李荣海是个“人物”。5年前,被评定为姬公村贫困户;2年前,收入稳定,脱贫;1年前,返租134亩荷塘,利用所学技术,养殖小龙虾,年收入近20万元。

荷塘是藕虾共养,上面莲叶田田,下面龙虾戏水,远观近看,都美不胜收。正值小龙虾消费旺季,昨日一早,李荣海和几名工人在塘边忙着捕虾、分拣。“有人来收,虾不愁卖。今年是第二年,收入会高一点。”李荣海一边拉网,一边乐滋滋地说着行情。

“一把年纪,还奔上了致富路,过去哪敢想?”让李荣海“不敢想”的荷塘是返租来的,租自朕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用郭陆滩镇镇长张宪成的话来说,“乡村除了好看,还得有‘钱’途。这家合作社几乎让整个姬公村实现了增值。”

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的技术指导,朕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初始资金、技术扶持贫困户,再运用返租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带动村民种藕养虾,创业致富。产业带动促使姬公村实现质变。目前,该村已有10余位村民返租荷塘,收入可观。2000多户村民参与万亩莲藕种植,有机莲藕已成为郭陆滩镇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草庙,草庙,旧得像个破庙。”即便是5年前,在固始县,这句顺口溜还能听到。现在大不同了,去年省里评选“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草庙集乡是固始县唯一入选的乡镇。

不长的时间,显著的改善,究竟有啥秘诀?草庙集乡党委书记夏明刚直言:“既要提高‘颜值’,也要提升‘价值’。”从2015年开始,草庙集乡抓住扶贫机遇,整合交通、水利、林业等项目资金,连续3年,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如今,该乡路渠涵桥焕然一新,全乡“户户通”,绿化点缀得宜,“颜值”高大上。

一边提“颜值”,一边升“价值”。这两年,草庙集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集镇商贸业日益繁荣,尤其以现代农业示范园、王岗村乡村旅游项目、环亚一号生态庄园项目为代表,一批现代农业落地生根,集聚发展,加速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美起来,更要富起来。固始县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介绍,在乡村振兴中,固始县发挥特点、做优产业,找准优势巧布局,填补空白抢市场,重点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渔业、旅游、电商等8类19个富民产业,涉及889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成产业基地927个,累计让118461人增收。

过去“有人干”,现在“一起干”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想有“针”功,得在密切干群关系上拿出绣花本领。练就这本领实属不易,李店镇刘营村党支部书记祁远俊在这方面称得上“行家”。

“以前真难,干啥都难。”说起前几年,祁远俊皱着眉头直摆手。若要找出转折点,祁远俊说,就是村里2017年开始的“双评”。2017年5月,有感于部分村民对评定有意见,干群关系有待加强,李店镇痛下决心,在全镇15个村里重新评定贫困户、低保户。公开公平公正,会议开到村民组,大家摆条件、看选票,摊开来,细细评。

#p#分页标题#e#

“双评”越评越透明,评到最后,村里贫困户减少13户,低保户还多出3个指标,没人去要。“这个评法,没啥说的,俺们心服口服。”在那次“双评”中,陈圩组的陈贵宾落选贫困户,对这结果,他服气。

一场“双评”理顺了村民的心气儿,接下来,一顺百顺。说起现在,祁远俊舒展眉头,展露笑意,“干部们整天泡在群众中间,没了距离感,有了信任感。遇事埋怨的少了,背地拆台的没了,大家一起干,啥事都好办。”

最近一段时间,郭陆滩镇青峰村党支部书记许义昌心情非常好。县里“厕所革命”改造农村户用厕所,要求年底前完成,“没想到,俺村村民这么支持,几天就搞好了。”许义昌说,在很多具体工作中,村里的党员发挥了大作用。

村干部是主心骨,党员队伍是领头雁。青峰村多次荣获市、县、乡“先进党支部”称号,得益于坚持多年的党员承诺、评星公示制度。不管是筹资建提灌站、修路占地补偿,还是调节家庭矛盾,“党员一出马,保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村里的党员,许义昌不吝赞美。

从“有人干”到“一起干”,固始县的乡镇各有高招,归根结底,都是落脚到密切干群关系,抓牢基层党建,让信任感更牢固,让责任感更厚实,让热心肠更热心,“人才”留得住,“组织”靠得住。

既要“留乡愁”,更得“铸新风”

乡村文化富有生命力,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新时代的文化乡村不限于留住乡愁,也应滋养乡村新风。

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固始县洪埠乡龙港村80岁的许家林喜领养老钱。第二季度孝善敬老金俩儿子各交300元,政府补贴60元,共660元。拿着养老钱,许家林笑出皱纹:“现在村里风气好啊,比着孝顺老人。”

84岁的五保老人郑云祥是石佛店镇邓庙村的村民,多年来,他一直和侄儿刘培柱一家人生活。得知交纳孝善敬老基金政府还有奖励,侄媳殷广品二话不说,为老人交纳了200元。有了这笔赡养费,多了一笔零花钱,郑云祥逢人就夸侄媳妇。

一项好制度,培育文明风。2018年,固始县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助力脱贫攻坚相结合,探索实施“子女自愿交纳赡养费+县乡两级财政补贴+社会捐款+村集体补助金”的养老基金新模式,全县60周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老人以及70周岁以上的其他农村老人,由子女交纳基础赡养金,政府给予10%的补助,收缴后统一入账并公示,村里按季度发放。

“这项制度为老有所养探索路径,推动民风村风向善向好。”固始县文明办主任李厚隆介绍,开展孝善敬老活动,弘扬了传统孝德文化,激发了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正能量。群众对孝善敬老基金认可程度高、交纳资金热情高,社会反响非常好。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是一场“接力赛”。有为民之心,有攻坚之勇,有绣花之功,固始县正跑出“加速度”!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