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信阳日报征文」从第一次收到稿费说开去

网络 林晓舟 2019-08-15 10:38  阅读量:12944   

青葱的岁月眨眼间掠过桃花盛开的季节,时光的小溪载着凋零的花瓣,载着执着的向往,唱着欢乐的歌,向前流淌……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过了酷暑寒凉,不懈的生命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中年。古语常云,四十不惑。到了这个年纪,不愿谈理想,不愿谈生死,不愿回忆,似乎看淡了一切。前些时日,我看到信阳新闻网发布了纪念《信阳日报》创刊70周年的征文启事,不禁追忆起多年文字工作的经历,尤其是第一次收到稿费的情形,恍然如昨。

小的时候,识字不多的母亲总是在我身边夸奖自己的娘家人,尤其盛赞一位以文字工作出名的表兄,闲谈轶事如数家珍,无不在鼓励我用功读书,而且也在激发我舞文弄墨跃跃欲试的冲动。初中时代的我难以按捺心头的冲动,就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一段对父辈辛劳感激之情,认真誊写,而后忐忑地寄往《信阳日报》编辑部。起初的几天,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放学回来,遇到骑自行车来的邮递员总会多看几眼,也会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安静地等一会儿,总是担心会错过他喊我名字的每一个机会。但是也不敢问,担心被他人知情后冷嘲热讽。如此一段时间,总是希望满满,失望多多。曾经那股希望渐渐被繁重的学习冲淡,似乎就要忘却了。然而,一天下午放学归来,家里老饭桌上静静地躺着一张绿色的汇款单。我仔细一看,竟然是从信阳日报社编辑部寄来的稿费,如获至宝。那是我平生的第一笔稿费,虽说只有10块钱,但对于20多年前的我来说却是一笔“巨款”,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而且,这笔“巨款”让我兴奋,让我激动,更让我喜欢舞文弄墨的小心思开始膨胀了。不用母亲唠叨,我也开始自觉写日记了。每次语文考试,虽然基础知识成绩一般般,但是作文几乎满分。老师讲评的范文,舍我其谁,我也是经常在心里问“还有谁”。即便到了备战高考的关键时节,我还是坚持每周抽出时间来写点东西,理理自己的学习,和自己谈谈心,鼓励自己直面高考。

我的中学时代是繁忙的,也是枯燥的。那个时候,农村高中的条件无疑是简陋的,学习书本是唯一的主旋律,电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也就是在晚自习课间休息的片刻,透过老师家的窗户,模糊地瞄上几眼,网络学习更是遥不可及的。好在母亲是开明的,支持我看课外书,她也会从村委会或者乡政府拿来一些过期的报纸,让每月回家一次的我大饱眼福。拿来的报纸中,《信阳日报》还是居多,但足以让未曾见过世面的我在字里行间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和同学高谈阔论起来,我也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于是乎,潜移默化中,我对《信阳日报》多了一份期盼和青睐。

后来上了大学,我去了南方的一座城市,也只有寒暑假期才能回家,如此能看到《信阳日报》的机会就更少了。每逢寒、暑假期,母亲都会卡好时间点,提前从村委会或者乡政府找来一些《信阳日报》,整齐地叠放在我的书桌上,尽可能让我过把瘾。更多的时候,我浏览着报纸,听母亲唠叨着乡村故事,体味着家乡的变化,时不时发表几句感慨。大二那年暑假,学校布置了社会调研的任务。我按照《信阳日报》上一篇关于上天梯珍珠岩生产的通讯,深入实地,进一步了解上天梯非金属矿产开采加工的有关情况,撰写了一篇几千字的社会调查报告。这个报告被学校评为年度优秀调查报告,并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家生子,我回家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每次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行程更是匆匆忙忙,能够读《信阳日报》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好在信阳新闻网和客户端及时推出,能让身在异乡的我第一时间感知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每每打电话,总能和老母亲一起聊聊老家新近发生的事情,帮助她解读一下党的政策要求,通过她传递给家乡父老。

#p#分页标题#e#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思念家乡,每每打开信阳新闻网,对生我养我的那片故土愈加怀念,怀念那悠悠的淮河水,怀念那清香的毛尖茶,怀念那香滑的南湾鱼汤,怀念那回不去的童年。在平凡的岁月里,有《信阳日报》相伴,真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