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陈以昀:打破科研“舒适区” 用化学改变“光的世界”

网络 刘洋 2019-02-02 22:41  阅读量:15373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以昀的研究,那就是:光。

  在陈以昀课题组的实验室里,不仅有化学设备、生物元素,还有很多不同颜色的灯。他有一个很酷的想法,未来有一天,用这些不同颜色的灯,来控制不同的生物功能。

  采访中,他遥遥一指办公桌上的鱼缸,说:“你看,鱼缸里有很多金鱼,假设里面有相关化学物质,那我用光照过去,就能使金鱼跑向我希望它跑向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研究未来有望实现的。”再比如,病人皮肤出现问题,如果用光一照就可以使药物只在某个特定位置起作用,那就可以起到光治疗的效果。

  陈以昀说,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光照,但除了眼睛能看到,身体其它部位基本不受到可见光的影响。他想带领团队做的就是:用可见光引发一些化学反应,且这些化学反应是在生物体内进行的。

  这样的研究在国际上还不多见,而陈以昀与这个领域的结缘,还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陈以昀出生于河南郑州,父母都是化学工作者,小的时候,他就对化学有兴趣。高中的时候,他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他第一次与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选手同台,发觉化学这门学科非常有国际性。后来他去了北京大学读化学专业,幸运的是,当时的本科导师杨震教授研究的就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他也成为陈以昀的领路人。

  2007年,陈以昀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有机化学的理学博士学位后,加入哈佛大学化学生物学家David Liu教授的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选择了生物启发的新化学研究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作为研究方向。他与David Liu教授合作,使用DNA编码的化学反应探索系统发现了首例可见光引发的生物相容叠氮还原反应。

  2011年,陈以昀回国,加入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和生物交叉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以昀团队的研究方向是发展新的生物相容的光化学工具,来调控生命活动。陈以昀介绍,相比纯粹的有机化学,这个领域的门槛高一些,研究周期也更长,中国追赶起“国际脚步”来也相对速度慢一些,但最近几年,中国在化学和生物的交叉学科上大力布局,使差距有所减少。

陈以昀在实验室 郑莹莹 摄

陈以昀在实验室 郑莹莹 摄

  回国不到3年时,陈以昀和他的团队就发展了首例基于环状三价碘的生物相容光反应体系,在可见光引发的生物相容反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近期,陈以昀团队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团队,合作发展了首例活细胞中的可见光催化生物相容反应。

  对于这几年的科研进展,他总体满意。“交叉学科的科研进展比较慢,但欲速则不达。”他说。

  交叉学科的研究周期长,很多科研人员会选择跟进式研究,这样出成效快些。陈以昀的想法是:打破有机化学的舒适区,用交叉学科去做有创造性的东西。“这是个很新的领域,如果同时能培养出一些相关的科技人才,将研究继续深入开展下去,那就更好了,”他说。

  陈以昀认为,科研人员要合理布局自己的研究计划,有快有慢,一方面有短期性目标,不断出成果;另一方面,时间不能全被短期目标占用,要布局自己的长期性研究。“任何研究机构,再有耐心、再有远见,也希望看到科学家们能出成果;而如何调控自己的时间,既有短期目标又不忘长期目标,这个平衡需要科研人员自己掌控。”他说。

  关于未来,陈以昀说,虽然人们常讲基础科学是基础性的,但最后要得到认可,还需得到应用,他盼望自己团队的研究能从基础走到应用,“希望能转化,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也是做科研的终极目标。”(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