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端科研资源点亮科学教育明灯
用高端科研资源点亮科学教育明灯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探寻科教融合新发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行管局)主办的第二届紫金山论坛暨首届长江经济带科学教育资源校长论坛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召开。近2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和转化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资源,使其科普化,同时促进长江经济带地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发展。
论坛上,已经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站在讲台上花了1个小时为中小学生科普载人航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则在题为《科学与人生》的报告中勉励在座小学生,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少年最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创新的先锋,要勇于实践,开拓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的院士报告环节采用了直播技术,为全国中小学生带来一堂特殊的“科学课”,让他们坐在教室里即可聆听院士智慧、感受科学之美。
近年来,科学教育作为着力培养青少年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过,以此次论坛聚焦的长江经济带地区为例,虽然该地区近几年在科教事业发展上势头正劲,但仍面临资源不足、专业度欠缺的瓶颈。因此,如何将高端科教资源科普化成果有效对接当地学校教育,成为此次论坛最热门的话题。
行管局党委书记肖建春表示,行管局承担着中国科学院的“3H”工程建设工作,其中科学文化传播作为“3H”工程中“HOME”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实践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已经形成鲜明的“科教融合”特色。肖建春还介绍说,行管局旨在把通过“高端资源科普化”计划实现的成果,进一步与基础教育结合,经过有针对性的应用转化,将其转变为中小学师生能使用的校本课程、教辅资料、小课题研究等,使中科院的成果能够“进校园、进教室、进课堂”,科学院的大科学装置、野外台站能够成为校园环境里的“科学元素”、实践活动里的“探究课题”、研学活动里的“目的地”。
来自南京和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校方代表则表示,青少年时期是科学兴趣与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将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成果引入课堂必将有效规范课程体系、提升教学的专业水准,解决教学手段单一化的问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