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话40年巨变
“发挥工程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话40年巨变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 题:“发挥工程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话40年巨变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胡喆
“10多年前一根光纤平均1公里要卖2000元,现在卖40元,按单位长度算光纤比面条还便宜。”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说,我国从1978年的模拟通信起步,到现在每年生产、消耗全世界一半的光纤,大大降低了世界通信成本。
25日,中国工程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数十位院士代表齐聚首,共话我国工程科技的沧桑巨变,展望创新前景。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康绍忠是1978年考上大学的,在他上大学那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刚突破3亿吨,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翻了一番多,达到6亿多吨。畜禽、水产品以及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也快速增长,13亿多人彻底告别了农产品短缺。
“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们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超级稻、生物育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都发生了一些突破。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与农业学部院士的一些工作成果分不开。”康绍忠说。
40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
截至2017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是1978年的2.5倍,公路通车总里程是1978年的5.4倍,民航运输机场是1978年的2.8倍。目前,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以及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和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崔俊芝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世界最长、最高、最大的桥梁和隧道纪录不断被突破,未来可以推进渤海湾跨海通道、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工程的可行性前期研究,同时厘清我国潜在的重大地质灾害底数。
不仅中国的交通基建闻名世界,40年来迅速进步的能源技术在国际上也有良好声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炼油工业规模大幅提升。1978年全国原油加工能力不足1亿吨,乙烯产量38万吨,到2017年我国炼油能力已经达到7.7亿吨,乙烯产量2200多万吨。
“通过自主创新、科技攻关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方式,我国炼油技术现在已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李大东说,我国炼油工业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不仅支撑了行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让我国的炼油技术像高铁、核、大型桥梁建设等一样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中国在40年间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用极其有限的水资源完成了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支撑,世所罕见。
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曲久辉说,截至2016年,我国在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规模上都位居全球第一,全国供水能力达到每天3亿吨,污水处理能力每天达到了1.8亿吨,对水污染控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创造了人类城市史上的壮举,但同时仍面临很多挑战,比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挑战、食品安全的挑战、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挑战等。”曲久辉说,“这都要求我们努力攀登,勇于实践,为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40年春华秋实。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工程院1994年成立并实行院士制度,对于中国工程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历程是一幅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与我们有关的教育、科技、工程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中国工程院将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为国建功立业、举贤荐能、建言献策、树德立人,发挥工程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